09月
2020
2020-09-18 09:31
引子:人心可证,两年多的时间,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干部张云震被选派到小庞村任省派村支书以来,为村里留下一个“撤不走”的党组织,蹚出一条奔向小康的致富路。
早上8点多,太阳仍未穿透云层。一层蝉翼似的薄雾,轻笼着山东省临邑县林子镇小庞村。
69岁的村民王庆礼开着电动三轮车,穿行于白墙红瓦间。眼前杂花生树,耳边鸟鸣啾啾,双腿截肢的他,往日阴郁早已消失于诗情画意之中。
“最近气色不错,精神状态挺好。”在村口,村民曹冬花和王庆礼拉起呱来。“国家政策好,共产党照顾得好,我们村支书好。”自嘲“啥也干不了”的王庆礼,如今“啥也不用愁”。
王庆礼口中的好支书,就是54岁的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监察专员、海洋处处长张云震。作为小庞村省派村支书,他用两年多的时间,让省定贫困村小庞村改变了模样,获得“全省乡村振兴示范乡村”“省级卫生村”“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”等荣誉称号。
面对烂摊子 不打退堂鼓
王庆礼双腿截肢,缘于腿部动脉血管堵塞。
2016年,小庞村南的林子镇中心小学改造,王庆礼那时还在工地干活。一个4天假期过后,他非但未从疲惫中恢复,反而感到脚趾头麻木。经检查,他腿部动脉血管被血栓堵着,一年多后,双腿先后被截肢。
和王庆礼体内的血栓一样,贫瘠的土地、落后的村风,让小庞村脚步迟滞、患上“贫困”。
位于临邑县城北偏东方向约15公里外的小庞村,共有人口300余人。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在外打工,留守人员以老弱病残和妇女为主。730多亩盐碱地,以种植小麦、玉米为主。全村有党员11人,其中55岁以上6人、低于55岁5人。而这5人,常年在外打工。
2018年2月8日,农历腊月二十三,张云震第一次来到小庞村。村庄不大,但土堆、粪堆、柴堆到处都是。放眼望去,茫茫大地上,一片一片裸露着白碱。
小庞村东北角,是一条常年无人行走的土路。土路两侧地势低洼,一侧是村民随意倾倒的生活污水和垃圾,另一侧是风吹不起涟漪的污浊水湾,湾里草木因长期浸泡而腐烂。
和破败景象一起涌来的,还有村民的不信任。
2月22日,正月初七。张云震正式到小庞村上任,并给老党员和贫困户拜年。在村东北角,一位老大爷拦住张云震:“你是扶贫干部,路都这样了,怎么还不修?”“别着急,我刚来村里。”“光说不急不急,我都这么大岁数了,说不定哪天就死了,还能看见吗?”
就在这天,贫困户王庆礼第一次见到张云震。那时,贫困和疾病正一点点湮灭生活的光亮。王庆礼整日躺在床上,几乎足不出户。对省里来的干部张云震,王庆礼心里也犯嘀咕:以前有的驻村干部一两个月才来一趟,他到村里是不是也为“镀金”?
不可思议的事,一桩接一桩。
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,张云震走访村里留守儿童。走访还没结束,就有村民打德州市长热线,举报张云震和村干部串通一气,走访时优亲厚友。后来,这位村民酒后吐真言,承认自己是举报者,“就是想给村干部添堵”。而张云震走访的留守儿童中,就有他的孩子。
不信任的背后,是软弱涣散的村“两委”班子。
受宗派矛盾影响,2017年小庞村“两委”换届选举中,没选出合格的村党支部书记。在此之前,即便村“两委”班子健全,往往各自为政、相互拆台。带领村民致富的“火车头”,成了矛盾深重的“火山口”,以至于村民“不信村干部说的话、不干村里安排的活、不参与村里的事”。
支柱产业没有,村集体不仅收入为零,还拖欠群众干活的工钱。有村民听说张云震是带着扶贫资金过来的,直接把他堵在办公室,拿着欠条要钱。
钻进“矛盾窝”,经历闹心事,面对烂摊子,张云震没打退堂鼓。“一看村里这样子,心里确实有反差。但我是从农村出来的,对农村有感情,想给村民办点事。”为民的真心,爱民的情怀,让他选择了留下。
修路建广场 村容美起来
晴天时,王庆礼也想坐着轮椅出门,看看庄稼,和邻居聊聊天。然而,路面高低不平,轮椅寸步难行。
西天庙村村民徐希富,同样忌惮小庞村的道路。十几年来,他每天都到小庞村卖豆腐。“以前村里都是土路,坑坑洼洼十分难走,我都不敢进村,生怕把豆腐颠坏了。”
曹冬花的家就在村口,对行路难感受切肤:“一到下雨天,不管什么人,不管开啥车,根本进不了村。”谁家办红白喜事要是碰上下雨,她家就成了“中转站”——吃酒席的客人先在大门口脱下穿的鞋,然后换上随身携带的雨鞋蹚水进村。
村路泥泞难行,村里墙倒垣倾。别人说起“灰头土脸”的小庞村,嘴里往往是嘲笑和戏谑。在脏乱差的环境中,村民不仅活得憋屈,还要谨小慎微维护尊严——出门在外,村民从不说自己是小庞村的,也从不邀请别人来村里玩。
修路是村民所急所需所盼。然而,张云震申请到修路资金,协调来机械设备,路却修不下去了。
路修到村东北角时,村民担心路离房子太近,住在路北的王怀东要求靠南修,住在路南的邻居要求靠北修。两人针锋相对,寸步不让。张云震让村委会主任王庆水告诉王怀东:“修路是好事,既然意见不一致,那就不修了,不能因为修路引起新的矛盾。”
王怀东听到消息,当天晚上就找到张云震:“听说路不修了,你是不是吓唬我?”“我不是吓唬你,谁也没要求我必须修路。”张云震斩钉截铁地说。“张书记,你说咋修就咋修。”路一修完,王怀东还给村里送了锦旗,上写“尽职责心系百姓,共兴建和谐小庞”。
修路一波三折,刚跨越一沟,又遇到一壑。
一位老大娘怕路修好后,一遇下雨天,低洼处的积水泡坏房子,坚决不同意修路。张云震的想法是,在墙根下铺土做一斜坡进行防护。但是,无论张云震怎么解释,老大娘就是不同意。老大娘儿子在外打工,听说这事后赶回村里,认为张云震的办法不错,可老大娘仍不为所动。“我这么大岁数,能骗你吗?他是你亲儿子,都认为这个办法可以,他会骗你吗?”张云震的肺腑之言,终于解开了老大娘的心结。
晓之以情为主、动之以理为辅,是张云震和群众打交道的办法。“人是讲感情的,虽然村民社会地位、文化程度不高,但你是不是真心对他、是不是瞧得起他,村民能感觉到。只要心里认可你了,什么事情都很好办。”张云震说。
王庆水印象中,以前有的驻村干部挂名不干事,点个卯就走,连面都见不着。张云震不但对村民有真心真情,而且对工作下真力真功,绝对不搞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、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。为了让村里“三季有花、四季常青”,村里搞绿化,他精心挑选美观大方、维护方便的绿植;为防雨后“看海”,滂沱大雨中,他走街串巷查看积水点,确定下水管铺设位置;为解决浇地难,他争取资金疏通北辰北沟,引黄河水到田间地头……
水泥路修了,广场有了,绿植种上了,天然气通了,短短几个月,小庞村焕发了光彩,张云震却被晒得黝黑。听到张云震沙哑的声音,80多岁的老岳母不放心,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小庞村。看到村庄有颜值、村民有笑容,老岳母说:“别挂念家里,你放开手脚干!”
严把产业关 蹚出致富路
王庆刚和王庆礼一样,虽被疾病打倒,但战胜了贫困。
几年前,突如其来的脑溢血,让王庆刚躺在了床上。一家人的生活,全靠妻子打零工维持。全村 6 户贫困户中,就有王庆刚和王庆礼家。
上任后,张云震将贫困户脱贫列为第一任务,实行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。作为王庆刚的结对帮扶人,张云震联系爱心企业为他家送来生活用品,并且企业每年资助王庆刚女儿 3000 元学费,直到其高中毕业。王庆刚妻子还在村里干着公益岗的活儿,单此一项每月能有近 400 元收入。目前6 户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,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约 1 万元。
外部“输血”,缓解的是一时之困。内部“ 造 血 ”,才 是 村 民 脱贫 致 富 的 长 远 之策。然而,先天不足的小庞村,要想引来“金凤凰”、种牢“摇钱树”,不是一般的难。
2018 年 10 月,站在小庞村口,受邀前来的临邑县润盛园林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刚眉头紧锁。他反复掂量的是,要不要在这里新建一个苗木基地。
邀请是张云震发出的。当时该公司正在小庞村做绿化,从员工口中得知张刚准备扩建苗木基地的消息,张云震第一时间找到张刚。作为企业老板,张刚不得不算经济账。公司原有的苗木基地离小庞村约2 公里远,靠近公路,土地肥沃。和扩建相比,在小庞村新建一个苗木基地,不仅要投入 50 万元,而且存在盐碱地导致的种植风险。
最后,新的苗木基地还是落户小庞村,每年给村集体 10 万元,给流转土地的村民每年每亩 1000 元。让张刚作出决定的,是无关利益的感情账。“张书记为了脱贫攻坚呕心沥血,没有他,基地绝对不会落户小庞村。”张刚说。
昔日,百亩盐碱地,“草盛豆苗稀”。如今,苗木基地里,绿树摇曳。西侧的海棠、国槐等苍翠茂盛,东侧大棚里的月季千姿百态。“现在小庞村是网红村,来参观的人不少,对销售有巨大拉动作用。”张刚说。今年以来,基地销售了 10 万多株月季,大棚里的“库存”几乎被清空。
作为张云震引进的第一个项目,苗木基地常年用工二三十人。由于小庞村劳力不足,基地还吸纳外村村民就业。72 岁的小刘家村村民刘德金,就是“外援”之一:“原来种庄稼,忙活一年,一亩地挣千把块钱。现在在家门口干活,一年挣 2 万多元。”
“ 引 进 产 业 ,不 能 拍 脑 袋 决 定 。有人说,先引进产业试试,成功算交学费。小庞村没底子,交不起学费。”张云震坚守的标准是,引进的产业必须无污染、无噪音,且能解决就业问题。
为守护蓝天白云,守住村民安康,张云震拒绝了几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。
2018 年初,曹冬花家东侧的空地上,小庞村扶贫加工车间动工建设,并开始引进企业。临邑县一家石材公司正好找地方,便托朋友问张云震,被他一口回绝。“石雕加工污染厉害,噪音很大,而且要求工人有手艺”。
最后,入驻扶贫加工车间的是临邑浩强电子有限公司。这个生产数据线的车
间,现有 5 条生产线,员工 70 多人。订单接连不断,企业想加开 1 条生产线,但招不到足够的工人,面临着幸福的烦恼。
34 岁的村民王翠萍有两个小孩,一个11 岁,一个 6 岁。她原来在威海市文登区一家电子厂打工,“钱挣得多少不说,关键是娃娃让我放心不下。”现在,她在家门口重操旧业,轻车熟路。每月工资少则 2000元、多则3000 元,还能照顾孩子,“门口有活做,何必去打工?”
2019 年 10 月,小庞村又建成占地 35 亩的农业科技园,5 个高标准大棚种植西红柿。第一季西红柿今年 2 月上市,产量 20多 万 斤 ,产 值 80 多 万 元 。“ 什 么 叫 乡 村 振兴?光村集体有钱不行,光村民有钱也不行,村集体富、村民富,这才叫乡村振兴。”张云震说,去年苗木基地、扶贫车间让村集体增收约 30 万元,村民靠打工也拿到了“真金白银”。
干部被信任 民风好起来
村民过上了好日子,村里有了好生态,但没有好村风,仍可能脆弱不堪,行走不远。“改变村容村貌相对容易,但要想真正实 现 乡 村 振 兴 ,必 须 筑 牢 乡 风 文 明 这 个魂。”张云震说。
到小庞村上任没多久,张云震就想在村里建设一座乡村记忆馆,让村民记得住乡情、留得住乡愁。王明东常年在外居住,听到这一消息后,主动将老宅捐给村里无偿使用。“村庄越来越好,我打心眼儿里高兴,作为村中一员作点贡献不应该吗?”王明东说。
纪 念 馆 里 的 老 物 件 ,都 是 村 民 捐 献的。附近曹寨村的曹老太家里有一架老式织布机,有人曾出价 5000 元求购。听过张云震扶贫故事的她,主动将其捐献给乡村纪念馆。
为方便老人休闲娱乐,张云震还在村里建设了幸福院。“里面有空调,没事时可以到那儿下象棋、打扑克。”63 岁的村民王庆江说,没想到年纪大了,日子却越过越有味。
“提高村民素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不是村民看看电视、看本书就行,需要环境熏陶。”张云震说。如今的小庞村,临街墙体彩绘共有 67 幅,分为党建、国学、孝文化和民俗四个系列。在张云震看来,山水画虽好看,但缺少成风化人的功效、春风化雨的滋养。
四个系列的墙体彩绘,是临邑一中的美术老师所作。在其他村画山水画,一般 3 天就可以完工。但在小庞村,他们画了一个星期还没画完。以至于拿到工钱时,有老师开玩笑说“:虽然面积差不多,但你们的画难度更大。给这点工资,我们亏大了。”
墙上有画,喇叭有音,耳濡目染之下,乱扔乱倒行为少了,移风易俗见效了。有一次,张云震看到一位老人给孙子剥糖吃,随手把糖纸扔在地上。小孙子将糖纸捡起来,并告诉老人要爱护环境。
“环境造就人,环境影响人。人都想在好环境中生活,现在环境变好了,村民有了自觉性,关键是要因势利导。”张云震说。如今,通过开展特色美食评选、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,向上向善的力量正在积聚,共建共治的局面正在形成。村民不再比“牌桌上谁打牌打得好、酒桌上谁喝酒喝得多”,而 是 比 谁 能 勤 劳 致 富 、谁 能 给 村 里 增 光添彩。
不到三年,小庞村的变化何以天翻地覆?林子镇党委书记盛慧的答案是:“村干部一心为公,村风民风就容易向好。人心都是肉长的,村里给他们办实事,村民再调皮捣蛋,感觉丢不起这个人,出去也会被笑话。”
如 今 ,张 云 震 被 视 为 小 庞 村 的 贵人 —— 平 日 里 ,村 民 硬 拉 他 到 家 里 吃饭 ;过 年 时 ,有 孩 子 跪地上给他拜年。人
心可证,他不是来村里“镀金”的,而是带着情怀干事的。两年多的时间,他为村里留下一个“撤不走”的党组织,蹚出一条奔向小康的致富路。“现在我是小庞村省派村支书,即便今年底任期满后我走了,村里还照样发展。”张云震说。
曾经的小庞村。
小庞村新貌。
张云震(图中)深入田间地头,向村民了解种植情况。
24小时服务热线
©2012-2025 河南全一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:豫ICP备2021002228号-1 营业执照 豫公网安备 41010302002736号